2010年3月17日星期三

低 IQ 時代


這是我剛看完的書,在早兩三星期買後就開始閱讀。

我是由他的《M型社會》中知道作者對(日本)社會有著獨到的見解。而他對日本的觀察,有很大程度上也適用於香港這個成熟的社會 - 「M 型社會」這個名詞,也在香港的媒體同討論中大行其道。

至於這本《低 IQ 時代》,主要講的是國家(日本)集體智慧的敗落,與及作為個人,如何戰勝之。一般來講,社會上有極多在個人層面是出類拔萃的人物 - 體育、工商業、學者、政界或者表演藝術等等。但這麼多的諸葛亮集合而成的社會,其代表的政府,郤常常郤像一隻臭皮匠,作出的決定同行動都多是愚笨,及令人發笑。

作者認為整體的原因是思考能力的低落。當中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教育制度,以前的填鴨式,對/錯式的提問,是鼓勵對考試問題作出正確 response 的學生,讓他們進入頂尖的學校、進入大機構成為一個聽教聽話的僱員(真的很像我自己喎...),欠缺了質疑同挑戰的能力-甚至連首相也向作者直認「大前先生,我國實施的是愚民政策,不會有事的」(第 247 頁)。

(原來教育制度的設計是要「不會有事」的。「事」的起源可以去到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當時日本的大學生反對修改美日安保條約,而爆發學生運動。)

對於日本人長期願意把錢只放在零利息的銀行現金戶口,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解釋(不過在日本通用而在香港不適用):就是日本的稅制是直接向僱主那邊徵收僱員的應繳稅,餘下來才發薪給僱員,那就直接使日本人缺乏動機去處理自己的稅項,以及財務狀況。

青年一代欠缺了向上的鬥心同意志,覺得只是掙夠基本的生活就可以了,對物質及精神上的提昇都欠缺慾望(作者援引調查,愈來愈少 20 多歲的日本青年人想擁有汽車),而這種情況正也是因為長期的物質豐裕,亦欠缺了危機感之故。

嗯,他講的很多很多現象,根本就可以在香港找到,不單是政府、政界、還有教育、與及你同我。

如何是低 IQ 的群體及社會中自處?大前提出了一些意見,大意就是「二十一世紀的教養」:思考力,接納新事物同趨勢,來培養創意;善用網絡整理、思考資料,而不是生吞活剝把舊知識灌進腦袋。

提及了這麼多,對這陣子習慣了安逸的我來說,實是當頭棒喝。

1 留言:

匿名

I do not think the writer's argument is sound. Or at least, the logic is not correct.

If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Japan is so ineffective, why there are "極多在個人層面是出類拔萃的人物"?

In my opinion, the problem is not that these smart people are 聽教聽話. The problem is that these people cannot 互相效力 because they are simply too smart and try to maximize their respective personal interest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s.

WW

  © Blogger template 'Salji Fuji'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