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無法看得清的局面
買房子,就如幾年前中原地產的電視廣告那樣,告訴大家這不是「買粿菜」那般隨便。很多因素可以早就準備好,比如自己的首期及供款能力、物業的位置、座向、近來的成交價、間格、裝修等等都可以早就做好功課才出擊。但有一樣東西係事前不容易看得清楚,但事後郤要每天承受的問題 - 物業管理的好壞同住客質素。
話說我前年年尾買入的屋苑,現時樓齡都有 23 - 24 年了。單看地產代理網頁所示的成交價,都比鄰近另外兩個更舊,樓齡三十多年的屋苑都要便宜 - 初看好像是「執到寶」那樣,但居住了一段時間後便知到問題所在了 - 物業維修同管理。作為小業主,理論上這同自己是息息相關,但更大的只是無力感。
如果說一棟物業,到了有 24 年樓齡之時便有石屎與及外牆紙皮石剝落的現象,是自然的話,那問題就變成了:「為甚麼樓宇由落成到現在,24 年期間都沒有做過甚麼保養同維修的工程?」現在問題出現,唯有局部修修補補,再祈一下禱,希望下一件跌下來的石屎,不會擲中住客或者途人吧。
到了現在問題出現後,連政府的部門也來信催要盡快修維了,那業主委員會又不是沒有行動的 - 找了一間顧問公司,出了個 Scope of works 然後登報招標,希望找來承建商來做這項工程。原意甚理想,但兩次招標開出來的價目郤甚嚇人 - 一個有五棟大廈,近一千戶的屋苑,要翻新外牆,油防水油漆加紙皮石的工程,最平那間開價都要五千多萬元,每戶攤分起來的費用,要五萬多元!
這自然引起了各業戶激烈的反應 - 很多業主也擁有其他地方的物業,也有機會做過這些維修工程,但攤分出來的費用也未見過每戶要這麼大的數目。問題更難的是,不知是業委會本身做事的透明度不足,還是以往積下來的恩恩怨怨,使到凡有關於維修的討論,都很快變成互相指責對罵,而建設性的討論郤無法推展 - 我的信箱就不時出現一些匿名的信件指責業委會的人,也同樣地收到另一些反駁的回應。
這樣下去,維修能夠搞得成嗎?當然作為成年人,不會不知道這種工程是一口大肥肉,不管是工程公司、顧問公司、管理公同與及業委會的人之間,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連 - 我等小業主要了解同監察都不是簡單的事,我也明知付出的五萬多元也不知有多少是真正放了在工程上面。但這樣下去,物業本身的老化又不會因為大家的吵吵鬧鬧而暫停的,作為小業主,要冒的風險(自已被跌下來的石屎打傷,或者是弄傷途人而要夾份作巨額賠償 - 香港仔添喜大廈就有一例)也在增大之中。
結論是:看物業不能看得太表面,但這些管理同住客質素的問題,郤又不容易在買房之時看得到。這也可能是買稍舊的樓宇的一個 hidden risk。
PS: 在討論區看別人談論一些近五十年樓齡的大廈維修的問題之時,有不少人就聽到很多老業主的態度係 - 「你們可以維修,但別旨意我會付一毛錢。」做得這些物業業主的人,唯有自嘆倒媚了。
PS 2: 我也可以用另一個角度看這件事:付出五萬元,提升自己物業的質素,工程做好後若能為物業升值 5% 或者十萬元左右,也是有賺了 - 錢只不能是從自己左邊的袋轉進去右邊的袋。當中有多少「濕了別人的腳」,就當是駝鳥,不看算了。
0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