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的隨想 之二
今天看《明報》,馬獄先生寫的文章很合時,茲摘錄其中的一小部份:
反高鐵運動反對的,其實不是高速鐵路、不是669億的造價(不代表300多億便沒有人反對了),不單純因為影響了菜園村和其他居民(因為我相信沒有鐵路方案會不影響任何居民),更不是因為總站設在西九龍。我近日在想:如果是政府建議把總站設在錦上路,反對者一定會想到更多理由反對(可能會反過來問為什麼不設在市中心),並且會認為這是政府跟新界鄉紳勾結,將公帑補貼新界收地和發展新界,得益者只會是鄉紳等等。這是一場意識形態之爭,高鐵本身只是倒運,在這個爭論去到最熱烈之時剛好走出來,就給兩方面騎劫了成為戰場的位置。
我不是說這些因素完全沒影響:政府對高鐵的很多計劃細節交代不清楚,給反對者提供了很多彈藥,也擴大了反對者的層面,但如果特區政府以為消除反對聲音的方法是提供更多有關高鐵的資料,便其實是「捉錯用神」。
反高鐵運動反對的,其實是整套管治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是反對那種經濟發展至上、將土地還原為金錢價值的觀念;是反對那種自上而下的城市規劃決策; 是反對那種只選擇性地提供資料,諮詢有關利益團體的形式化諮詢;是反對那種首先照顧土地利益和專業利益集團的資源分配模式;和反對那種永遠以經濟效益和增長作為所有社會政策的最高目標的管治哲學。這場運動,其實和西九、天星、皇后、一脈相承,並且會繼續承傳,以至擴大。
好多人都知道高鐵(或者大部份的交通建設)都不能純綷以其本身的收益來計算有沒有經濟效益 -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即使是投入反高鐵陣營的朋友都明白的。反對的,大多是反對政府推展工程的模式:由上而下,長官意志(給出來的資料都只是為其意志服務,欠缺群眾參與,甚麼諮詢也只是走走過場做齣戲),計算得失都只會望著個 GDP 去想。
即使軟硬兼施,說,計出來係對香港怎麼好怎樣有好處(蘿白),不建就對香港有怎麼壞,邊緣化也好(棒子) ,對大多數本地的 so-called 「八十後」年輕人來說,都是不著邊際的話:對他們來說,對香港整體有經濟好處又如何?會惠及我們這個階層嗎?有好處的話,十之八九又是落在幾間大地產商與及炒樓者那裡,普通人又是一樣年年怕外判怕被裁員,眼看著實質收入同購買力年年縮減,樓價年年升,年青人捱十年八年連「上車」的願望也無法達成!
而且青年人物質生活豐富了,受的教育也多了(有否增進賺錢能力又是另一回事),對人性的真、善、美同公義的追求也多了,自然會看政府看得更「挑剔」。
這種對資源及機會不公的想法,就漸生為反抗的意識,反抗著政府之前數十年來都行之有效的「經濟動物」式的管治模式。現今整套施政模式仍然停留在對金融地產大幅傾斜,而無視對社會大部分人正感覺到經濟上「下流化」,但他們在政治上無法發揮影響力(多得中央局限了政制發展,與及「功能組別」這頭專為專業利益集團服務的怪物),也覺得循常規再也無法改變些甚麼。忍耐夠了,就變成各種激進的運動的支持者,或者是當政府有甚麼 project 要推展之時就走出來反對,要拆政府台,俗語點是「我推唔到曾特首下台,也要落佢面」。
這些事情,很多都是在網上 Web 2.0 平台滋長出來的:各個孤立無力的個體,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集結成為強大的力量,走出來作有意義的抗爭 - Web 2.0 對實體世界同政治的影響力,這還只是剛剛開始了。
若政府的管治思維還繼續停留在三十年前那樣不改變,將來更麻煩事還多著呢。
1 留言:
"反抗著政府之前數十年來都行之有效的「經濟動物」式的管治模式。"
我想「經濟動物」其實早已全球化。
對資源及機會不公的想法,倒不如說是資源及機會不足,這是現實,現在所謂的「公平」,還不是由各自眼中看出來的,爭論只有沒完沒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