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化的香港?
無意中在討論區看到有網友轉載這篇文章:
沈旭暉﹕香港「威尼斯化」的未來
(明報, 2008 年 10 月 20 日)
曾幾何時,山西平遙是中國金融中心,佔有全國一半票號,但始終發展不了其他產業,到了20世紀,就被上海取代,剩下一堆沒有多少人看的遺蹟, 直到出現電視劇《匯通天下》。威尼斯曾是全球金融中心,但自從它的地緣政治角色終結,就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變成遊客的寵兒。繼而興起的阿姆斯特丹也是金融 中心,至今它的交易所還熱熱鬧鬧的吵吵賣賣,徒具形式,但也不再具有全球、乃至區域影響力。可以說,它們和全盛時的視野相比,今天已一面倒本土化,失去了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神采,儘管這不一定是原意。香港,又如何﹖........
(全文可在 Yahoo! 香港找到: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1019/4/8sm5.html )
一個地方的繁榮總不能持續到永遠:長安夠是十代古都,唐朝末期後也是沒落了下來;拜占廷(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的繁榮也持續了最少 八個世紀 (由 4 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遷都至此計到 1204 年十字軍東征攻破),去到最後還不是萎縮成為一個普通的城市。
香港的繁榮 (當然包括了房地產業同樓價)大多是因為共產黨不繼續在大陸行資本主義,而使上海失去了金融中心的地位(解放前,香港算老幾?)所致。香港在那時吸收了上海而來的資金同技術,而使到製造業興起。到之後中國開放,香港的製造業便在不足二十年的時間裡面就幾乎全數遷回內地;如果中國在金融政策上更為開放同進取的話, 要超越香港又有何難?
在未來 10-20 年的時間裡香港唯一仍然可爭的籌碼的是法治和擁有言論同資訊自由,與及貨幣的自由流通。前者在共產黨要維持專政之下,上海要追上來還有一段距離;但後者呢?一旦人民幣能自由流通,外國人要同中國做生意,還需要香港這個中介幹甚麼?香港即使靠資訊和言論自由,能夠在 10-20 年後仍然保得住同上海平起平坐的地位,就算是走運的了。
講土地及人力資源,上海有整個長江三角洲做後盾;香港呢?現在香港同珠、澳、深圳甚至整個廣東省連互相共融合作也困難重重,難道叫中央把整個珠三角都劃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一部分,來讓香港有與上海有差不多的土地同人口基礎來競爭?
講施政,回歸後十年香港政府的表現也夠令人失望了,forward looking 欠奉,現在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能力也未必足夠 - 一味想問中央拿著數,只是想想這樣還能如何與人家競爭。
以前香港有個名句叫「借來的空間,借來的時間」,彭健新也有首名曲「借來的美夢」。現在看到巨龍開始睡醒,借來的也是差多要歸還時間了。至於我們,得那幾十年光陰,能夠在時間的長河裡,親身看到這借來的煙花同美夢,就夠幸福了。即使長遠的趨勢係睇跌,當中還會有起伏升跌,上下波幅還會有不少,對地產看好或者看淡的,還有大把發揮的餘地。
0 留言:
發佈留言